2022年2月,武漢園博園(武漢自然博物館)迎來虎年三個重要獎項:被評為全國科普教育基地、湖北省科普教育基地、湖北省第二批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

在湖北省科學技術協會下發的《關于命名“湖北省科普教育基地(2022-2026年度)”的通知》中,武漢自然博物館(武漢園博園)榜上有名,被命名為“湖北省科普教育基地”。
湖北省科普教育基地的命名,是根據《湖北省科普教育基地認定與管理辦法》(鄂科協辦〔2018〕47號)和《關于申報湖北省科普教育基地的通知》,經省級學會、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科協、縣市州科協和省直有關單位推薦,經初審、評審和省科協主席辦公會審定和公開公示等環節后加以確定的,旨在促進相關單位不斷完善科普軟硬件條件,加大科普活動組織力度,全面提升科普服務能力,充分發揮科普基礎設施的功能和作用,著力推進普惠共享的現代科普體系建設,為提升我省公民科學素質作出積極貢獻,為實施湖北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打下堅實基 礎。

此次公示的湖北省第二批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名單,是根據《省教育廳辦公室關于開展省級中小學校外教育實踐活動基地(營地)推薦工作的通知》(鄂教基辦函〔 2021〕8號)文件要求,經各市州教育局及省直單位推薦、專家評選和綜合評議,而評選出來的。旨在積極推動全省各地中小學生勞動教育和研學實踐教育活動深入開展,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長江文明館(武漢自然博物館)是集中收藏、展示、研究長江乃至世界大河自然生態和歷史文明的公益性文化事業機構。2020年晉升國家一級博物館。建有長江文明館、武漢自然博物館兩座展館,總建筑面積6萬平方米,室內展教區域面積2.98萬平方米,其中展覽面積2.76萬平方米,科普教室、多功能廳、報告廳等科普場所2180平方米。

按照生態優先、傳承文明、對話世界的理念,利用7000多件(在展)文物、自然標本 ,輔以展板、說明牌、多媒體以及3D炫景、AR游戲、幻影成像、互動投影、雨觀景儀、活體養殖技術、動漫技術等動靜結合的互動展項,精心打造了兩個生動活潑、雅俗共賞的常設展覽。根據科技前沿發展和社會熱點,及時更新展覽內容,定期舉辦科普臨展,并適時推出互動講解和線上虛擬展覽。

為深入挖掘文化內涵和科普資源,組建了一支涵蓋專家學者、研究人員、科普講師、志愿者等在內的140余人的科普團隊,開發了80余門科普課程、10余本科普讀物、10余套科普教具等優質原創科普資源。通過“走出去”“請進來”等方式開展了形式多樣的科普服務。一方面,將科普展覽、科普課程送進了武漢市內30多所重點小學和社區;另一方面利用場館特色資源舉辦了1200余場科普研學及夏(冬)令營活動,覆蓋武漢、鄂州、宜昌等地約1000余所學校。針對熱點科技問題特設《大河講堂》,邀請專家學者每月一講,現已開展30多期,輻射人群170萬余人。


?
自開館以來,兩館年均免費開放300余天,已接待觀眾600多萬人次,通過官網、微信公眾號、微博、抖音等平臺將科普資源送進了千家萬戶,贏得了社會各界的一致好評,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嘉許狀”,被水利部授予“國家水情教育基地”,被教育部授予“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已經成為武漢文化旅游和科普教育的新高地。
?




?